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1908年11月14日傍晚,瀛台涵元殿,38岁的光绪皇帝得知3岁的溥仪将是下一任皇帝。
他先是笑着说了几个"好"字,载沣父子离开后,光绪却说出两句话,这两句话,预见了清朝的灭亡。
四岁登基的宿命1875年1月12日,同治帝驾崩,年仅18岁,紫禁城陷入慌乱,同治帝没有子嗣,皇位传承成了问题。
慈安、慈禧两宫太后商议后,选中了醇亲王奕譞的次子载湉,这个孩子只有4岁,正在醇亲王府里玩耍。
展开剩余91%1月16日,太后朱笔落点,确定年号"光绪"。
载湉从此告别温暖的家,住进冰冷的紫禁城,他成了大清第十一位皇帝,也是入关后第九位皇帝,一个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孩子,承担起四万万民众的重担。
载湉的生母是慈禧的亲妹妹,按理说,慈禧应该对这个外甥格外照顾,事实上,慈禧确实在载湉小时候对他呵护有加,甚至允许他在自己床上玩耍。
随着载湉长大,情况开始变化。
1889年,18岁的光绪亲政,朝廷大政仍要秉承慈禧的意志,光绪急于摆脱控制,慈禧则将归还大权的日期一再推后。
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,慈禧为首的"后党主和",光绪为首的"帝党主战",战争最终失败,签下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。
光绪羞愤难当,他开始研读西方政治学说,钻研外国法律,内务府的档案显示,1908年2月,光绪还在索要《日本宪政略论》《政治一般》《欧洲财政史》等书籍。
这位皇帝想变法救国。
1898年6月9日,光绪前往颐和园向慈禧请安,正式提出变法计划。慈禧表示同意。
6月12日,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开始。
光绪连续颁布240多道诏令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教育各个方面,改革政府机构,裁撤冗官,鼓励私人办企业,开办新式学堂,训练新军。
变法进行了103天。
9月21日凌晨,慈禧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,直入光绪寝宫,光绪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,戊戌六君子被杀,康有为、梁启超逃亡海外。
除了京师大学堂,所有新政措施全部废除。
瀛台是南海岛上的建筑群,三面临水,明代就有,清朝扩建,这里本是帝王宴饮的地方,成了光绪的监狱。
光绪就住在涵元殿。
太监恽毓鼎后来回忆:"毓鼎侍左右,近且久,天颜戚戚,常若不愉,未曾一日展容舒气也。"
光绪每天的生活极其单调。起床,吃饭,看书,睡觉,没有朋友,没有自由,连隆裕皇后都不能随意来看他。
他经常说:"我有意振兴中国,你知道我不能作主,不能如我的志。"
这种日子持续了整整十年。
十年间,八国联军打进北京,慈禧带着光绪逃到西安,义和团运动爆发又失败,列强在中国土地上横行无忌。
光绪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却什么都做不了。
1908年冬天,光绪的身体愈发虚弱,脸色苍白,经常一躺就是一整天。
老佛爷的算盘1908年,大清帝国摇摇欲坠。
这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的第八年,中国被迫签订《辛丑条约》,赔款4.5亿两白银,国家财政入不敷出,民生凋敝。
74岁的慈禧感到时日无多。
10月12日,刚过完万寿节的慈禧突然得了急性痢疾,病情很重,她意识到必须尽快安排后事。
慈禧的选择很有限,光绪没有儿子,同治帝也没有后代,按照祖制,必须从爱新觉罗家族中选择继承人。
慈禧早就有了人选:溥仪。
溥仪是醇亲王载沣的长子,1906年2月7日出生,他的母亲瓜尔佳氏·幼兰是荣禄的女儿,也是慈禧的养女。
慈禧曾经强行将幼兰嫁给载沣,不顾载沣已经订婚的事实,她要的就是这层关系。
溥仪的父母都是"自己人",溥仪只是个不到3岁的孩子,还不懂什么是权力,这样的人做皇帝,正合慈禧的心意。
11月13日,慈禧在寝宫紧急召见军机大臣奕劻、载沣、鹿传霖、袁世凯等人。
她颁布了三道懿旨:
第一道,将醇亲王载沣的长子溥仪接进宫抚养。
第二道,封载沣为摄政王。
第三道,载沣在朝会和大典时排在诸王之前。
三道懿旨说的是一件事:溥仪将继承大统,载沣摄政辅政。
消息传到醇亲王府,全家人都慌了。
溥仪的祖母刘佳氏听完懿旨就晕厥过去,她从溥仪满月起就抱在身边抚养,晚上起来好几次给孩子盖被子,她亲手缝了个垫子,放在康熙粉彩大果盘里,小溥仪就坐在里面吃水果玩耍。
现在要把孩子送进那个吃人的深宫,老太太怎么受得了。
3岁的溥仪根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,看到大人们哭哭啼啼,他也跟着哭闹,不让太监抱走。
载沣木然地点头,面对太后的懿旨,他不敢有任何异议。
最后还是溥仪的乳母王焦氏挺身而出,抱着溥仪一起进宫,这场闹剧才算结束。
瀛台最后一面11月14日,载沣按照慈禧的旨意,先带溥仪去勤政殿见了慈禧,然后赶到瀛台。
光绪已经病得很重,时而清醒,时而糊涂,听说下一任皇帝是溥仪,他还有些意识。
涵元殿里很安静,只有几个太监侍奉在侧,载沣牵着溥仪走到光绪床前,3岁的溥仪穿着小袍子,肉嘟嘟的脸蛋很可爱。
"给皇上磕头。"载沣说。
溥仪乖乖地跪下磕头,光绪看到这个活泼的孩子,仿佛看到了希望,他张开嘴笑了,连说几个"好"字。
太监信明修后来回忆:"光绪爷张开口直乐。"这是光绪十年来最开心的时刻。
载沣父子很快离开了,瀛台又恢复了死一般的寂静。
光绪盯着天花板,想起了很多事情,他想起了自己4岁时被迫离开家,想起了在深宫里的孤独童年,想起了戊戌变法的失败,想起了十年的囚禁生活。
现在,历史要重演了,另一个孩子要步他的后尘。
光绪自言自语地说出第一句话:"选一个大点的不是更好?"
这句话包含着太多无奈,4岁登基的痛苦,他深有体会,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,怎么能治理好国家?怎么能保护好臣民?
连自己都保护不了,又怎么保护别人?
想起珍妃,光绪心如刀割,那是他的白月光,两人一起研究照相机,一起学英语,珍妃让他觉得生命有了意义。
慈禧嫉妒珍妃得宠,两次让太监脱光她的衣服施以鞭刑,有一次还是当着光绪的面,光绪除了跪地求饶,什么都做不了。
八国联军进京时,慈禧竟然把珍妃推进井里活活淹死。
光绪连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。
他叹了一口气,说出第二句话:"太后的旨意,谁敢违抗呢?"
这句话道出了专制制度的残酷,个人在权力面前微不足道,即使是皇帝,也只是权力游戏中的棋子。
曾经,他也想过违抗。结果就是十年囚禁,六君子被杀,现在轮到溥仪了,这个3岁的孩子将要承受同样的命运。
11月14日下午5点到7点之间,光绪在瀛台涵元殿驾崩,年仅38岁。
官方说法是病死,江宁织造曾崇让弟弟打听光绪的身体情况,得到的答复是光绪并没有病,而且太监给的药也不愿意吃,御医说光绪春天感了风寒,早已痊愈。
慈禧让御医编了假的脉案,称光绪得了不治之症。
2008年,科学检测证实了民间的猜测,光绪体内的砷含量严重超标,是常人的200多倍,砷就是砒霜,是剧毒物质。
光绪是被人下毒害死的。
11月15日下午1点到3点,慈禧太后也死了,两人相距不到20小时。
哭泣中的登基12月2日,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,3岁的溥仪穿着龙袍,坐在龙椅上,他根本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,只觉得害怕。
群臣三拜九叩,山呼万岁,溥仪被吓得大哭,载沣摸着儿子的头说:"别哭,一会儿就完了。"
这句话成了谶语,3年后,清朝真的完了。
溥仪的皇帝生涯证明了光绪的担忧。
3岁的孩子怎么能治理国家?载沣虽然是摄政王,能力有限,无法应对复杂的政治局面。
1911年10月,武昌起义爆发,革命迅速蔓延全国。
1912年2月12日,隆裕太后代表溥仪发布退位诏书,统治中国268年的清朝灭亡了。
溥仪6岁就成了亡国之君。
溥仪的人生比光绪更加荒诞。
1917年,张勋拥立溥仪复辟,12天后失败。
1932年,日本人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,他成了日本人的傀儡,14年后又成了战犯。
1950年,溥仪被关进抚顺战犯管理所,1959年被特赦,成了普通公民。
1967年,溥仪在北京病逝。
从皇帝到战犯再到公民,溥仪的一生跌宕起伏,正如光绪临终前担心的那样,幼小的皇帝注定要承受命运的折磨。
光绪的两句话预见了历史的走向。
"选一个大点的不是更好?"——年幼的皇帝无法承担治国重任。
"太后的旨意,谁敢违抗呢?"——专制制度下,个人命运身不由己。
1908年11月的那个夜晚,一个被囚禁十年的皇帝看透了历史的轮回,他的话语如今读来,依然让人潸然泪下。
发布于:山东省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